聽新聞
0:00 0:00

中國經濟脅迫立陶宛啟示 美智庫籲各國防範

立陶宛近年對台灣友好,受中國經濟脅迫。美國智庫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呼籲各國加強韌性,面對中國施壓時保持堅定,以立陶宛為例,尋求理念相近夥伴支持是因應之道。

立陶宛因近年與台友好,遭受中國經濟打壓,美智庫呼籲各國防範。(圖/翻攝Pixabay)

▲立陶宛因近年與台友好,遭受中國經濟打壓,美智庫呼籲各國防範。(圖/翻攝Pixabay)

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(ASPI)今天發表由副主任柯特勒(Wendy Cutler)共同撰寫的「韌性與決心:立陶宛受中國經濟脅迫的經驗啟示」報告,以立陶宛為研究個案,供日後可能遭北京鎖定的國家參考。

曾任美國代理副貿易代表的柯特勒說,經濟脅迫對國際貿易體系構成威脅,不容忽視。立陶宛的例子顯示,應對脅迫之道是保持警覺,嘗試以創意方式減輕負面衝擊。

2020年立陶宛議會選舉後,新政府外交政策更加懷疑北京,試圖拉近對台關係,同意以「台灣」為名設立駐立陶宛代表處。中國以等同貿易禁運的措施反制,且禁止進口歐洲其他國家使用立陶宛零件的貨品,威脅歐洲聯盟(EU)單一市場。

報告寫道,過去20年,北京為達政治目的,愈來愈常以經濟脅迫其他國家,包括日本、挪威、菲律賓、韓國、澳洲及加拿大。中方脅迫手段包含進口延宕、出口限制、提高關稅、任意稽查,共通點是非正式、缺乏透明度,時常搭配外交施壓,壓力往往隨時間增加。

柯特勒坦言:「沒有國家能免於受中國經濟脅迫的可能性。」

立陶宛與中國經貿關係不深,中國缺乏施壓籌碼。報告作者研判,這可能是北京另闢蹊徑,對使用立陶宛零件的外國廠商祭出二級制裁(secondary sanction)的緣由。

立陶宛有歐盟當靠山,且獲台灣、美國等理念相近夥伴援助,中國脅迫對立陶宛經濟的傷害有限,受影響最大的是對中國市場曝險甚高的雷射產業。這導致歐洲對中國作為可靠經濟夥伴的信任動搖,加強供應鏈「去風險」(de-risk),加速通過歐盟「反脅迫工具」(ACI)法案。

報告對各國提出5項建議,包括評估自身弱點、以建立強韌供應鏈及分散出口減少中國可用的籌碼、以援助計畫緩和經濟脅迫衝擊、審查易受脅迫影響的投資案、政府內通力合作未雨綢繆。

結語寫道,每個脅迫案例都有獨特之處,沒有一體適用的因應之道,各國政府對是否、如何凝聚國際支持的見解也不同。但立陶宛經驗顯示,面對中國施壓時維持決心,採行增強韌性的措施,可在成功因應經濟脅迫上發揮重要作用。(中央社紐約17日電)

中央社 加入 @setn 好友

大數據推薦
熱銷商品
直播✦活動
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,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,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,特別提出聲明。
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