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新聞
0:00 0:00

520就職/21響禮砲開啟賴清德、蕭美琴時代 「原版」禮砲竟有101響

政治中心/綜合報導

陸軍禮砲連施作禮砲(資料圖)

▲陸軍禮砲連施作禮砲(資料圖)

中華民國第16屆總統、副總統就職典禮在今(20日)舉行,不只宣告蔡英文執政時期畫下句點,也宣告賴清德、蕭美琴時代正式上路。就職大典中,陸軍禮砲連將以4門火砲來施放21響禮砲,平均間隔3秒鐘發射1響,計時手誤差範圍,僅能在正負0.05秒內。而這也更讓大家好奇禮砲的由來。中華文化總會就曾解秘,「典禮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,就是總統宣誓就職完畢後,施放最高規格21響禮砲,以彰顯對總統的禮敬。」

文化總會曾表示,「禮砲儀式起源於德國中世紀。當時在奧格斯堡城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從前線凱旋的皇帝,決定鳴禮砲100響。但負責鳴砲的軍官數到後來數糊塗了,鳴了101響。鳴禮砲101響的傳統就沿襲下來了。而現代鳴放禮砲表示敬禮的習慣來自17世紀的英國皇家海軍。由於當時火砲裝填速度很慢,所以用鳴放禮砲的方式向對方表示己方沒有敵意。因此軍艦每鳴放一響,陸上砲台要鳴放三響作為回禮,而一艘軍艦最多鳴放7次禮砲,因此陸上最多回敬21響禮砲。」

文化總會指出,目前禮砲多用在外交場合中,按國際慣例:鳴放21響是歡迎國家元首,這是最高禮遇,其他則依據不同位階而有不同數量,鳴放禮砲大多都是單數,也有少數例外。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,俄羅斯帝國君主獲得皇子時鳴放300響禮砲,故各國對禮砲鳴放都各自賦予其不同的規定與意義。」

文化總會也提到,鳴放禮砲是我國及國際間常見禮節,用以向受禮者致上最高敬意,每逢重要儀典、紀念節日、國家元首喪禮,以及對合於受禮之中外文武官員送迎時,均會施放。「依《中華民國軍人禮節規定》,舉凡特定慶典節日、我國總統及外國元首蒞臨或對友邦國家致敬,均鳴放21響禮砲以示崇敬;我軍艦出訪友邦港灣時,亦可鳴放禮砲,以示兩國深厚邦誼。」

實施禮砲致敬,總統及外國元首的活動,射擊最高致敬21響;副總統、總理19響;上將階級17響,但因上將人數較多,實務上較少執行禮砲射擊。

加入 @setn 好友 #520信賴啟航

大數據推薦
熱銷商品
直播✦活動
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,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,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,特別提出聲明。
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